河北華都藥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冀ICP備18000829號-1 電話:0312-3560020 郵箱:188389572@qq.com 網址:www.zssry.com 地址:河北省安國市河西村幸福街6號
與中藥有關的端午節習俗
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——端陽節,也稱端午節、夏月節、女兒節等。這一民俗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了。
端午節的淵源:流傳較廣的說法,不外紀念屈原、紀念曹娥或者紀念伍子胥。而據聞一多考證,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“龍”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。事實上,這些解釋都不如“惡(音悟)日”之說確鑿有據。
先秦時代,普遍認為五月五日是個不吉祥的日子,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惡日。五月五日接近夏至,這一時期,毒蛇、蚊蟲等有害動物開始繁衍孳生,瘟疫也開始流行。五是陽數,重五有“極陽”之意,陰陽不諧,于是形成“躲午”習俗,后來以訛傳訛,遂成端午。為了應對自然的變化,人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如《呂氏春秋》中即規定人們在這個月要禁欲、齋戒。
端午這天除有賽龍舟,吃粽子、雞蛋、大蒜等民俗活動外,透過端午節熱鬧的氛圍和清新的粽香,我們會發現這個節日是個不折不扣的古代醫藥節,其間盛行的諸多風俗都與醫藥有著密切的關聯。
◆浴蘭湯:《大戴禮記》載:“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。”表明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,大約也是為了避害。這一風俗后來多有流變,各地有了不同的藥物沐浴習俗,采用的藥物有菖蒲、艾葉、柏葉、桃葉等,或一種或數種混合煎水洗浴。這種習俗流傳至今,據說可治皮膚病、去邪氣。
◆吃粽子: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粽子。晉代以后粽子成為端午固定食品。內容有所變化,主料成了糯米,以煮食為主,同時還出現了添加中藥益智仁的“益智粽”。此后不斷涌現新的添加物,如紅棗、小豆、核桃等果實以及中藥等,之后菰葉也變為箬葉、葦葉。
◆龍舟:而去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湖北黃石“西塞神舟會”可能保留了更古老的習俗。當地神舟以祈求平安健康,益壽延年為核心,體現了古人驅瘟除惡、消災去病的愿望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神舟會期間,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,門口設香案,燃香燭,擺上酒、茶、米、水果等供品。神舟每到一家,村民們都要放鞭炮迎接,撒茶米,祭拜。祈求帶走疾病、帶走瘟疫、帶走災難,祈盼一年吉祥、幸福、安康。
◆懸艾葉、菖蒲:端午節時灑掃庭院,將菖蒲、艾條、榕枝插于門楣是現代非常流行的做法。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竅、健骨消滯、殺蟲滅菌的藥物。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。
◆佩香囊:香囊佩在胸前,香氣撲鼻。香囊的內容物也多有變化,其功能有吸汗的、驅邪的、辟蟲的、防疫的等等,制作也日漸精良,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。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,至今在民間受到歡迎。
◆喝雄黃酒:端午節喝雄黃酒有驅病健身的功用。雄黃是一種礦物,將它和菖蒲根一同泡成酒,有抑制細菌增生的作用,所以有句俗諺說“飲了雄黃酒,百病都遠走”(★藥師提醒:保留傳統,尊重科學!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,有強烈毒性,建議過節形式上使用,請勿服用)。小孩子不能喝酒,大人會替小孩在鼻子、耳朵的地方擦擦雄黃酒,在額頭上畫個“王”字,保佑小孩平安長大。
◆采藥: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。大概是因端午前后草藥地上部分生長茂盛成熟,藥性好的原因吧。更有些藥物嚴格規定要在五月五日進行炮制。端午捉蛤蟆制藥的習俗源于漢代“蟾蜍辟兵”的傳說,現代有不少地區還有端午捉蛤蟆的習俗。蟾酥是一種貴重的中藥,清朝宮廷太醫院規定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取酥日。太醫院官員在捉癩蛤蟆的時候還要講排場,宮服儀仗,列隊舉幡,高奏鼓樂。有詩諷曰:“抖擻威風出鳳城,喧喧鼓吹擁霓旌。穿林披莽如雄虎,捉得蛤蟆剜眼睛。”
從端午習俗不難看出,中醫中藥是多么自然地滲透到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。這都與我國古人認為,端午節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、陰陽轉換的日子。一陰初起,需及時用藥“禳辟邪毒”息息相關。
新聞中心